中新网北京7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发。这部十卷本大型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家宏教授担任主编,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杨共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鹏社长、丛书主编郭家宏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
该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历时六年精心打造,呈现了中国区域国别和社会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以人类历史上最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英国为研究对象,就其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社会问题,以专题研究方式进行考察,聚焦医疗服务、消费革命、犯罪治理、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管理、人寿保险、商贸政策、疫病防治、地方治理、教育管理等十大焦点领域,揭示了英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客观规律,重点关注历史经验与教训,体现了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服务社会宗旨。
郭家宏教授回溯了丛书选题缘起,指出这是第一套从中国人视角研究英国社会治理问题的丛书,阐析了丛书总结英国社会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他介绍了各卷的主旨与写作情况,指出丛书不仅是多位学者的耕耘成果,也是建构中国世界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次尝试,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有组织科研的阶段性成果,希望通过透视英国现代转型过程的社会问题,来寻求有助于中国当下社会治理的有益之道。
在研讨与交流环节,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钱乘旦教授指出,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现代化过程并且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英国的经验和教训对后来进入现代化过程的国家都有警示作用,所以《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的指向和思路非常明确,是中国的英国史研究向着更加深化细化方向发展的体现,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借鉴作用,发挥了历史学的基本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杨共乐教授认为,这套丛书对英国问题提出了中国学者的独特看法,而且通过有组织、成规模的科研推动了人才队伍建设。南京大学刘成教授表示,丛书是中国学者在英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长期耕耘的结果,代表了中国的英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水平。(完)
【huanqiushibao-huanqiuwangbaodaojizhebaiyunyi】5yue31ri,meiguoguowuqingbulinkenchuxi“meiguoyioumengmaoyihejishulishihui”buchangjihuiyihouduijizhecheng,meiouduihuabuxunqiuduikang、lengzhanhuo“tuogou”,ershijujiao“qufengxian”。zhongguowaijiaobufayanrenmaoning1riduicibiaoshi,zuijin“qufengxian”chengleyigereci,yaotaolun“qufengxian”,shouxianyaogaoqingchushenmeshifengxian。【(【)环(huan)球(qiu)时(shi)报(bao)-(-)环(huan)球(qiu)网(wang)报(bao)道(dao)记(ji)者(zhe)白(bai)云(yun)怡(yi)】(】)5(5)月(yue)3(3)1(1)日(ri),(,)美(mei)国(guo)国(guo)务(wu)卿(qing)布(bu)林(lin)肯(ken)出(chu)席(xi)“(“)美(mei)国(guo)一(yi)欧(ou)盟(meng)贸(mao)易(yi)和(he)技(ji)术(shu)理(li)事(shi)会(hui)”(”)部(bu)长(chang)级(ji)会(hui)议(yi)后(hou)对(dui)记(ji)者(zhe)称(cheng),(,)美(mei)欧(ou)对(dui)华(hua)不(bu)寻(xun)求(qiu)对(dui)抗(kang)、(、)冷(leng)战(zhan)或(huo)“(“)脱(tuo)钩(gou)”(”),(,)而(er)是(shi)聚(ju)焦(jiao)“(“)去(qu)风(feng)险(xian)”(”)。(。)中(zhong)国(guo)外(wai)交(jiao)部(bu)发(fa)言(yan)人(ren)毛(mao)宁(ning)1(1)日(ri)对(dui)此(ci)表(biao)示(shi),(,)最(zui)近(jin)“(“)去(qu)风(feng)险(xian)”(”)成(cheng)了(le)一(yi)个(ge)热(re)词(ci),(,)要(yao)讨(tao)论(lun)“(“)去(qu)风(feng)险(xian)”(”),(,)首(shou)先(xian)要(yao)搞(gao)清(qing)楚(chu)什(shen)么(me)是(shi)风(feng)险(xian)。(。)
科学应对「二阳」
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角度看,未来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或许更多。从人事上看,外媒将此轮美国对华姿态变化解读为拜登政府内部对华“接触派”的功劳,认为常务副国务卿、主管对华事务的最高外交官舍曼在“无人飞艇”事件后推动中美关系软着陆上做了不少工作。而分管亚太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兼“中国屋”负责人华自强更在3月就低调访华听取中方社会各界声音,实现两国工作层的面对面交往,这些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相对理性、温和的力量。但近期舍曼和华自强先后宣布将在6月底退休和卸任,似乎预示着这股力量在新一轮对华政策班子调整中遭到削弱,而对华强硬的声音仍然强大,这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并非积极稳定信号。